2019年02月28日 樊纲:国内外形势变化与中国发展新阶段

岁末年初,大家都关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我想讲讲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问题,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经济是这种状况,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什么关系,展望一下未来,看看下一阶段的发展、下一个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哪些特点。

一、关于国内外形势

首先看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。中国是个大国,经济学对大国经济的定义是,国家经济情况变化主要由自身国情决定,而不是国际形势决定,中美贸易摩擦是很大的国际问题,同时也是国内问题,因为跟我们的贸易直接相关,跟我们的体制直接相关,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因素相关。

我们首先分析中国自己的经济目前到了什么状况。为什么说下行压力很大?2018年比较低,2019年还会更低一点,这样的局势是怎么出现的?经济学界有各种解释,如环保成本提高、人工成本提高等一系列各种因素,我也承认这些因素都存在。我们需要着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?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,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什么?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,包括民营企业质押、被收购,出现离场论,直接的原因是去杠杆,银根收紧、杠杆率降低,各个部门一出政策,民营企业发展便受到严重制约。

往回捋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?过剩产能、库存、杠杆率、债务率过高是怎么来的?这些都是典型的经济周期现象,是因为过去经济过热的时候过度投资,产生了大量的产能,产生出大量的企业,最后发现没有那么多需求,这些产能就变成了过剩产能、库存积压,投资借的那些钱就变成了债,造成坏债、杠杆率不断提高,这是典型的经济过热之后要处理的问题。

这十几年来我们有两次经济过热。先是2005~2007年,2008年调整一年,国际经济危机来了,2009、2010年又刺激了两年,结果就遗留下了这些问题。出现经济过热的问题其他国家是怎么解决的?其他国家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,就是砸机器、倒牛奶、企业倒闭、金融机构破产。美国2008年出现危机以后出现的是急风暴雨、倒闭失业潮。美国采取的是硬着陆办法,导致的是经济衰退,就是3%、4%的负增长,那种方法很痛苦,但好处是长痛不如短痛,在短时间内可以把市场出清,把过剩产能、坏账出清,比较快地进入复苏的阶段。

2009、2010、2012年是美国最痛苦的三年,2013、2014年逐步复苏,虽然仍然萧条但已开始复苏,2016年讨论退出宽松政策,2017、2018年经济恢复正常增长,3%的增长对美国来说已经是很高的增长,当然他们还在争议是不是要进一步加息,加息的过程已经进行了,已经到了这一轮过热的问题,现在世界最大的风险是美国股市过热的问题了。

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用的方法是“软着陆”,这个方法当然是有它好的方面,做好的话很好。我们的政府有很强的调控能力,调整得比较快,没有使泡沫变得非常大。中国的泡沫是不是特别大?最近有人拿中国和日本的泡沫比,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日本当时的泡沫规模、程度很不一般。他们当时并不觉得泡沫不好,而是觉得经济越热越好,房价越高越好,土地值钱,加上劳动力短缺,所以已经进入疯狂的程度,什么东西都便宜,日元又非常贵,升值以后买各地的东西。政府所采取的一些基本的措施、基本的宏观经济措施都不管用,泡沫无限扩张,最后导致经济出现严重问题。恢复正常后房价跌了60%,股市跌了70%。

我们还是有控制的,2005到2007年经济过热时我们进行了宏观调控。宏观调控在中国有特殊的含义。宏观调控在经济学上本来是两方面的,冷的时候要托、热的时候要压。2004到2007年,压着压着仍有14%,我们就采取更严厉的措施,2008年自己调整了一年,硬压下去的。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控,也是出了“国几条”,一下子把市场压下去,房地产也压下去,跌了不少。经济增长2008年到了6%。2009、2010年是政府刺激。世界G20开峰会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。我们采取刺激政策,结果刺激大了。当时说是4万亿,其实4万亿是小,4万亿是两年的支出放在一块,每年2万亿中很小一部分是刺激政策。刺激政策必须是无中生有,必须是债务支撑新的需求才是刺激政策,哪里只有两三千亿?真正的大头是一年涨了6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政府债务,这一下子把“洪水猛兽”放出来了。2008年钢铁产能过剩,1/3过剩,2011年再算6亿吨需求,12亿吨产能,50%的过剩,那轮房地产起来了。2010年4月我们开始调整政策。第一个调整的措施是出台了“住房限购政策”。限购政策大家有点诟病,不是长期的政策而是行政手段。这就是我们和西方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,这是宏观经济学的特点。很多企业对经济变量不敏感,货币政策、调利率他都不管,本金他都不还,还还你利率?出了问题我们用行政手段。我们敢用行政手段,其他国家用不了。比如说住房限购,其他国家没法用,我们用这种办法,急刹车把它刹住。好处是什么?好处是当长效机制没出来的时候先把泡沫抑制住。当时抑制的结果是,几个一线城市的泡沫没来得及波及就被止住了。2014、2015年世界上总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要崩盘、要硬着陆了。实际上,大城市是有泡沫,但一旦刹住,就没有波及全国。全国的市场是稳定的,跌一两个点,升也是一两个点,基本是平稳的,能及时把泡沫刹住,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重视的。

对待这个问题,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思考的,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。当然迟迟不出长效机制,迟迟不把临时的行政手段替换出来,而且临时的行政手段还会搞一些“非常规”手段,比如说限贷、限购等改变供求关系后面的参数,也会带来新的问题。但是出于对泡沫的敏感,我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防止大的泡沫,不出大泡沫就不会出大的崩盘。

软着陆也有不好的地方。客观地说,我们是有泡沫,但泡沫基本上是控制住了,包括这轮房地产的泡沫基本控制住了,如果各地把限价放开,价格是升是降还不一定。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不可避免有一些泡沫现象。中国的泡沫和当年日本的泡沫不可同日而语,而且说句实在话,我们也在研究,为什么对泡沫这么敏感,不惜用各种手段进行控制。日本的泡沫破灭、香港楼市泡沫的破灭,对我们来讲,是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。

对形势的判断,好的方面我们要看到,有这样的基本面而没有大的泡沫,也可能实现所谓的软着陆。加上我们的控制力比较强,把有些问题先控制住,不让它一次性破掉,局部的风险不变成系统性风险,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。软着陆的特点是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,但是还有正的增长。这几年我们经济不好,还有6%左右的增速。增长过程中就把有些问题消化掉一部分。因而这也是优点,我们可以实现软着陆,如果可以还能做得更好。

外国人不知道、不理解中国还有经济周期,他说你们没有出现经济衰退,实际上,我们经济波动的幅度不比他们小,他们是3%和负3%的波动,6个点的波动率,我们是14%和6%的波动,8个点的波动率。但是我们能保持正的增长。软着陆的坏处就是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,市场持续不能出清,新的一轮迟迟不能开始,最后演变成僵尸企业、坏债越来越多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出长期发展、提高生产率,当年主要是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。2016年底开始去产能,2017年开始去杠杆,然后各个部门都提出来去产能、去杠杆,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又出了问题,银根缩紧,缩的方式是贷款收回来就不贷了,要恢复表上的债务率、违规率等,以前可以滚动,现在收回来就不再给你了。收谁的?国企的收不动,坏的民企、情况不好的民企也没得收。谁有钱?好的民企。结果把好的民企债务收回来不再给他,一下子把好的民企的债务链断掉,这就是所谓的误伤,就出现了2018年质押的股权违约、卖掉、民营企业退场等现象。

之后,国家出台了一些保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,这就是这些问题的来源。这是一系列的历史结果,我们走到这儿就到了低谷,软着陆最后出清的阶段到了,最后出清的阶段就是经济最低谷的时候。

美国市场出清的时候是其经济最低谷的时候,他们到得比较早,我们到得比较晚,这个过程最后的几年到最低谷。2018年经济不好,2019年可能仍然不会比上年高,就是因为我们还在处理中,会不会到2020年?实在说不太好。这些问题确实都在处理中,僵尸企业的问题、债转股的问题、股市上的问题、去杠杆的问题。去杠杆现在已经到了稳杠杆的阶段,正在消化、出清的过程中,今明两年还是相对比较低,加上国际形势的问题,要有思想准备。

就这个过程也不特殊,如果今年年底这个过程基本结束的话。我们2011年开始到2019年底是8年的时间,90年代我们软着陆的过程也用了8年的时间,1995年开始,前面是过热,1992、1993、1994年开始下滑,一直到2002年基本稳定下来,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一轮的增长,一定意义上也没有太出格。这次是两次过热,清理起来困难更大一点,现在遇到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。

另一个含义是中国经济也不会老这么差,周期性的过程过去以后,市场基本出清以后我们还会进入下一轮增长,下一轮增长是多少大家可以争议,最好不要超过8%,6%到7%仍然是高增长,二三十年的增长也是非常好的前景,也不要悲观地说中国经济从此就这样了,也不符合逻辑。

现在政府正在调整政策,应该有所放松,西方国家在低迷的时候,我们同他们的节奏不一样,他们在低迷的时候我们还在增长,他们在衰退的时候采取宽松政策,我们现在到了底部,我们也需要采取一些宽松政策。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措施之一。有缺口放出来是弥补缺口,并不是强刺激,我们现在需要相对宽松的政策,相信政府会根据目前情况的变化进行一些调整。

国内的变化还是最基本的,理解现实的经济状况,理解下一步的发展还是最基本的问题。国际形势是两方面,一方面不光是美国,欧盟、日本、发达国家和我们的贸易冲突在加大,各方面利益冲突在加大,这是重要的变化。先不说美国和欧洲,欧洲人的说法是,十年前中国规则有点不一样,违反点知识产权,有点保护,我们也无所谓,你们还很落后,你们差得还远,没有太大的关系。十年后我们突然发现你们在很多领域很有竞争力了,你们还那么做,我们就得说道说道了。因此,他们通过了新的投资法规,这对整个发展的环境确实是一种变化。

国际上的不确定性,中美贸易摩擦也有不确定性,美国的泡沫、英国脱欧现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美国的股市泡沫,大涨大跌说明投资者很脆弱。

关于不确定性和汇率变化的关系,大家现在很关心人民币会不会破7,我觉得破不破7不重要,6.9和7.1没太大的差别,人民币确实不具备长期单边贬值的趋势,人民币的变动主要不是因为我们的变动,我们内部也有各种因素在发生变化,但主要是外部因素在发生变化。最近美元指数走低,对日元暴跌一把。美元将来的前景很值得大家关注。大家现在说人民币贬值是不是换点美元?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预期美元贬值,美元在资本市场上大跌大动,那美元下跌,我们受益了,汇率是两头的事。如果美国出现金融危机,可能全世界的货币都贬值,美元升值。而现在大波大动,美元是贬值的,人民币是升值的。再看其他货币变动对我们的影响。人民币可能被贬值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。如果英国不脱欧,英镑会升值,拉着人民币也会升值。英国脱欧没什么变化,脱欧的风险早就被纳入到货币中,已经贬了好几轮,但是它的波动不会导致人民币升值。其中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资本市场波动,包括汇率、价格等,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。这对我们经济也是不确定性的负面的影响。

 

二、关于中美经贸摩擦

当前,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很多,贸易不平衡这件事本身,贸易摩擦本身会不会停下来?还很难评价。

发展之争、大国之争的政治问题解决不了,先把贸易的问题简单说一说,美国之所以连年逆差:一是储蓄率低,导致贸易逆差;二是国际货币发行国,要想使货币当成储备货币、交易货币的话,每年得有一些逆差才能输出。只买不卖就是逆差行为,大家用更多的美元做交易,美国要输出必须要有逆差。以前是欧洲和日本,我们最多。70年代以前都是顺差,70年代以后变成逆差,为什么?因为货币因素,1970年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,美元越印越多,输出去大家越用越多,赤字越多,经济的逻辑说得清楚。这些因素都是一般性因素。中国和美国的赤字越来越大,中国的逆差越来越大,这就要回到另一个因素,这是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两个国家发挥比较优势贸易是可以平衡的,我们发挥我们的优势,他们发挥他们的优势,我们生产2000万件衬衫换他们一架波音客机是可以平衡的。如果他除了波音飞机不卖了,以前要进口的东西我们不进口了,我们需要的高新科技,他们就是不卖,那不是更赤字?这一点解决不了,他们以后更不卖,技术封锁更严重。

现在中美贸易摩擦,让我们买他们的大豆、天然气、猪肉,以此来平衡贸易,欧洲也是,欧洲现在靠什么和我们平衡贸易?红酒、橄榄油、火腿。不发挥比较优势,用他们的话说是出口管制,那平衡不了。

解决中美经贸摩擦怎么谈、谈什么?谈的不光是多买点,还有规则的问题。不要把责任都推到美国头上,要看到我们对贸易不平衡的贡献。我们正常发展了,很多东西不用进口了,都能出口了,出口越来越多,这是国家竞争力的增长。40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竞争力不断提升,这是我们的正常发展。这不是我们的问题,不是要改的问题,我们要继续发展,要比以前发展得更好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有几个问题也需要调整。

储蓄率低就是逆差,储蓄率高就是顺差。我们确实有些重商主义,有些政策鼓励出口,40年来一直是出口快于经济的增长,GDP我们只有他们的60%~70%,出口都已经超过他们,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已经很多年。特朗普政府降税以后,据我们研究分析,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的赋税负担要少十几个点,竞争力显然不错。但是我们有一个政策是出口退税,一退回来就比他们强。他们是直接税制我们是间接税制,我们可以出口退税。欧洲也可以出口退税,出口卖得可以比国内还便宜,因为有退税,所以特别鼓励对中国的出口,对顺差也有贡献。

我们发展起来,变得有竞争力以后,迟迟没有改变过去的保护政策,客观现实也是存在的。我们加入WTO是按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,因此有了15年过渡期,15年以后要退出保护政策,要变成市场经济国家,去掉不平等的条件,包括劳工、知识产权、关税壁垒、投资限制等。15年到了,他们都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。客观上我们确实有些东西还没有退出,政府已经宣布要退出,应该退出,也到了要退出的时候。中国的企业需要在新的层次上,在更少的政府保护层次上,真正形成国际竞争力,现在开始做了,而过去一直没有做,所以就引起了他们的反弹。他们的反弹首先是企业的反弹,美国的商会、欧洲商会抱怨中国不对等、政府补贴。

这次谈判很多东西就是要落实退出的东西,这点也是我们改革和开放进一步的发展,有些东西已经在落实,比如说股本比例的问题等。我们这方面也是有问题的,说到对我们的抱怨就到了下一个问题,大家都知道不仅仅是贸易摩擦,技术方面的限制是遏制中国的发展。

现在美国认为中国偷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。中国做得最对的就是学习和模仿,没有这个中国没有今天。他们把这当成罪过,后悔了,他们没想到中国真的学了而且会学得这么快,现在需要赶紧停下来,因此这件事不是短期的事情,即使贸易谈出点成果,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,中美关系到这个份上,大家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。

不可避免的事儿早来比晚来好,早来我们都清醒一点,早来我们都不抱幻想,迫使我们更早、更快地做好我们的事情,改革好我们自己。

下面说一下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直接、间接的影响。对贸易的影响还没看到,世界经济正在复苏,有些东西还没有显现出来。现在真正看到的,较大的影响就是对投资的影响,去年一季度投资是恢复性的快速增长,二季度一出现贸易摩擦马上跌回去,不仅仅是中国的投资,外国的投资都得停一停,不确定性使大家都得观望。做美国生意的企业显然不能在中国再投资了,要到越南投,即使决定到越南投也得观望一下,到越南还是美国投。做中国市场的公司要想一想到哪儿去,到中国来还是到越南去?最近越南很火,大家至少都停一停、看一看,对投资的影响很大,因此资本市场就出现了波动。

过去一年里资本市场的表现,上证指数、深证指数全球垫底。各类投资回报,黄金、外汇、原油,上证指数跌了23%,只比比特币好一点。美国原来很好,在复苏。中美贸易摩擦对资本市场也产生波动,如果这种摩擦继续下去,是挑破股市泡沫最大的因素。

1929、1930年美国泡沫破裂,金融危机、经济危机,卖不出东西,企业找政府,国会通过一个法案,平均关税税率从20%提高到57%,贸易战只针对欧洲,双方互加关税,你不让我出口,我不让你出口。三年时间世界贸易萎缩了2/3,1929年还有3000亿美元,1933年就不到1000亿美元。贸易雪上加霜,一方面经济危机出现,一方面贸易战,导致欧美经济十年大萧条。倒闭、破产、失业,产生了各种极端思潮,产生了纳粹,打了世界大战,金融危机爆发。

G20在巴黎开峰会,大家一致的结论是两点:一是互相刺激经济,托住经济,吸取上述教训;二是保持经济的开放,不要打贸易战,可以继续全球化的进程。危机中风雨同舟,这两件事中国都做了。贸易摩擦双方都会有损失,而且损失会很大,美国号称是相对胜出的,我国出口下降30%,整体下降2/3,美国下降了1/3,美国相对胜出,在国内得到了发展,依然会有很大的损失;中国也会获得胜出,贸易上也会有很多损失。

贸易摩擦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机遇,思考我们的机遇在什么地方,我们可以化解贸易摩擦负面影响的地方。首先要看到世界其他市场的因素。欧洲和美国各自是100%,现在市场是多元化的,我们对美国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7%,这17%还是加上从香港转口的,80%以上的市场是可以替代的。现在的产业链和过去不一样,30年代的产业链都是在各国本身,现在都是在国际化,跨国的产业链使得大家在分摊贸易摩擦影响,不单压在我们国家。

美国的贸易很单一,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,中国很分散,除了美国以外,我们在各国都有贸易,80%的市场分布在各国,我们把这些市场做好,贸易也下降不了多少,非常重要的是国际市场,这是我们和当年美国有点相似的地方,美国当年相对胜出,它的十年萧条结束以后比别人发展更快,原因是什么?首先它有国内大市场,1亿多人口,欧洲是分崩离析的。它有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我们现在比它更完整,联合国260多个子产业我们都有,不一定高端,中低端也可以围绕这个大市场发展。

美国市场受阻,我们做好世界其他市场,做好中国的市场,这件事太重要了,做大市场以后大家不敢不来。美国为什么胜出?当年和日本、德国贸易摩擦的时候,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的区别,贸易摩擦是讲道理的,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和你掰扯,你哪儿违规了,WTO诉讼,怎么改革,日本弄了20多个产业,都是一个一个掰扯。贸易战是不讲理的,500亿加多少税,2000亿加多少税,所有的产品加税,不给你讲道理的,这是惩罚性关税。

30年代的贸易战和七八十年代的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的贸易摩擦最后都有一个现象,因为美国市场大,谁都不敢放弃美国市场,结果大家一边打着贸易战,一边又同时投到美国市场,奔驰、宝马的市场都在美国。如果我们做大市场,各地都会在中国追加投资,这个时候我们就发展了。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 . 深圳)最近提了政策建议,不要总搞“中国制造2025”,我们搞一个“中国市场2025”,我们怎么扩大市场给世界看,给国际货物公司看,我们会放弃这么大的市场吗?所以,首先是做好国际各国市场,二是做好自己的大市场。

要看到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,贸易摩擦早来比晚来好。我们可以认真思考该怎么进一步改革开放,包括自主创新制度。

 

三、挑战与机遇:中国发展新阶段

1.自主创新

中美贸易摩擦倒逼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。下一阶段的发展一定要和前面有点不一样,而且确实到了不一样的时候。它有自然规律,到了这个阶段,自然显示出来,我们增长的动力、增长的机遇,首先是自主创新。下一阶段要自主创新,不是说我们过去做错了,只是我们到了新的阶段。经济增长一定是四大要素:一是劳动,不是说劳动力,而是要有知识、有技术的劳动。二是物质资本,也包含很多技术在里面。三是知识和技术,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主流经济学接受,现在越来越先进。四是制度,制度改进促进经济增长。这是制度创新对生产的促进作用,效率的改进已经纳入正规的增长模型的分析。

第一阶段主要是比较优势,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,这个没有异议,如果有资源的话,有的国家就卖资源了,没有资源就卖劳动力。然而只有这一个因素解释不了发展。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,有些发展中国家刚开始也发展得很好,有矿又有廉价劳动力,有10年、20年的高增长,但怎么解释中国后面的20年?我们一直在持续增长,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开放引进了知识,还有我们的储蓄率比较高,有资本。改革是制度上的变迁,最重要的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、比较优势,节省劳动成本,可以是劳动密集型,后发优势是节省研发成本。研发成本一定程度上是试错成本。研发很贵,大公司每年投入研发是费钱的,学习、模仿一样可以引进大量的知识。

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前世界银行的行长保罗 . 罗莫,他的理论是关于知识外溢问题。我们用在这儿恰如其分,可以用到发展的问题上。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,当年他说过这句话:别人不可能追赶上美国,为什么?美国每年产生的知识增量比其他国家的知识存量要大,你怎么可能追上?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一件事,一旦我们开放了,你的知识存量可以外溢到我们这儿来,学过来就成了我们的知识增量,同时成了我们的知识存量。外资到中国来投资有两大困惑,一个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好,一个是说中国雇员不忠诚,好不容易培养到一定程度,自己出去就办个公司。这不是偷而是学习,这就是知识外溢。想想深圳的华强北,就是学习、模仿,学习模仿再逐步进入创新,这个过程就是走捷径了。

第二阶段是“比较优势+后发优势”。学习、模仿,我们没做错。发展中国家学习、模仿,不是丢人的事情。熊彼特讲创新第二阶段紧跟着就是模仿。我们要有这个过程。长期模仿也会产生一些问题,简单的问题是自主创新不够。模仿很创新,给人贴牌很舒服,但自主创新不够,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够。现在是逼着你非得自主创新。以后技术封锁会越来越严,中国的工程师能不能到美国访问,将是个问题。美国的签证有行政检查,要到美国的国务院做。能不能访问美国?经济学应该没问题,工程技术、科学的可能去不了美国了。中国留学生将来哪个学科能学,哪个学科不能学都成为问题了。技术封锁越来越严重,逼着你非得自主创新。下一阶段继续要模仿、学习,但是要更多地自主创新。以前没到这个阶段,现在逐渐接近前沿,很多领域接近前沿,我们也到了自主创新的时候了。

我们仍然要学习模仿,认清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,该学习就学习,该模仿就模仿,发展自己的自主创新。但是到现在不能什么都自主创新,因为在多数领域我们还是很落后的,还得继续学习、模仿,但确实到了要加大创新体系的过程。最重要的是创新不是靠政府组织,创新不是政府补贴就能实现的,要有持续的激励,这种激励不能靠政府的补贴和组织,要靠产权激励。使知识产权变成股权,成为永久性的激励,政府也在逐步做这些事。

2.国内消费市场扩大

第二阶段我们到了消费扩大的阶段,最近有点争议,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了?消费确实在升级。买高端的东西越来越多,这个过程正在开始。过去确实储蓄率太高,中国为什么那么有钱?我们的收入还是很低的,人均GDP只有9000美元,储蓄率从2003年开始一直超过40%,现在还有44%,其中几年50%以上。不缺资本,我们缺的就是知识,缺的就是制度。储蓄率高消费就低。为什么用2012年的数据,2012年储蓄率最高,52%,居民消费只有35%。

到了今天,出现了各种使得储蓄率下降、消费率逐步上升的因素。这些因素确实方方面面都具备了,收入快到1万美元,2018年年底大概为9000美元,如果没有人民币的贬值大概9300~9400美元,10000美元就接近高消费了,美国5万~6万,我们只有他的六七分之一,物质需求进入高消费阶段,我们确实也到了这个阶段。10年以来低收入阶层、农民工的阶层收入增长特别快,穷人的消费倾向比较高,多挣点钱消费增长比较快。社保确实起作用了,城里的低收入阶层保住了,农村的新农合、新农保,消费信贷、金融涨得特别快,跟金融科技、大数据都是相关的。现在年轻人不一样,年轻人敢于借钱消费,现在有分期付款肯定促进消费,互联网、电商都在促进消费。再就是代际的替代开始发生,在职的人做的是正储蓄。假设储蓄率是30%,在职人挣1万存3000,消费7000。退休的人挣过1000,30%的储蓄率很小很高。消费结构已经很不一样了,刚才说的老年人升级,这些确实都在发生。

3.资源效率与清洁发展

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,中产阶级的成长提出的要求,资源枯竭也越来越要求我们提高资源效率,能够更好地进行绿色发展。解决雾霾、污染、水资源等问题,现在很重要。这里既是挑战也是商机,有些企业不能在中国做了,更多的企业需要利用新的方式转型升级,全世界的企业、中国的企业都在做这件事,问题是你怎么做得更好。

4.城市化新阶段:大都市群

下一阶段的特征是大都市群的发展,城市群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,站在房地产市场的角度、城市化的角度,过去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原来城镇化发展,发展小城镇,给小城镇敞开供地,大城市严格控制不让发展,小城市盖了房子人走了,大城市房子暴涨,人们追求美好生活,但是供给不充分、不均衡。2015、2016年以来的楼市波动、两极分化确实使人认识到这个问题。大城市暴涨、小城市库存,需要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。库存指的是三四线城市的住房需求不足。我们的决策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。先是国土部宣布给大城市增加供地,减少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;二是允许集体土地入市。中央政府做了三个城市群,雄安新区加了一块地,京津冀加了一块地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他们正在做方案。以前小城市发展,现在大城市群发展,城市群是什么概念?通过交通和各种便利化措施、政策的便利化。这块不光是交通,包括各种公共服务,包括报销能不能在别的地方报,看病、养老、入学是否便利化,使得一个区域的大中小城市互相补充,实现城市都市群的生活状态。就像美国纽约城市群,曼哈顿的金融精英不住在曼哈顿,住在康乃狄克州,每天通勤一小时。伦敦、东京都是这种生活状态,大城市群的发展,城市做大总是有边界的,用城市群的方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,大家知道里面有巨大的商机、巨大的发展机遇。

反过来讲对房地产市场有影响,以上这几项政策会使房价趋于稳定。因为增加供给了,以前是供给不足、需求太多,以前是拼命压需求,限购,现在补充供给。供求均衡了以后价格趋于稳定,不仅涉及到城市的发展、产业的发展、科技的发展,还涉及到房地产趋势的发展。

中国今后几个大城市群,珠三角、长三角1.5亿到2亿人的规模都是可能的,中间还有以省会城市为中心3000万到5000万的城市群,3+N的城市群模式已经显示出来。

5.改革开放新阶段

中央政府陆续出台改革、开放的新举措,开放肯定要出了,改革这次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些新的调整,接下来会有新的改革。但是改革举措落实之难,确实是个大问题。围绕具体问题的改革从长远来讲更有生命力,因为它能解决问题。比如说给民企疏困,最大的矛盾是如何给民企疏困。国企收购民企的股权,这个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,你这是混改还是逆混改?有的把民企股权收了,结果国企成了第一大股东,甚至控股了,民企就并表了,以后民企就得按照国企的规则运行,就把它变成了国企。混改的意思是让国企引入一些民企的因素,使其更有活力,如果不是这样,而是逆混改,把民企变成了国企,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。民企的重要好处是什么?花自己的钱可以承担风险。国企用的是公共的钱,拿的是公共的权,是要有程序的,是要有监督、检查的。现在国企各种规则绑得很严,包括高管的收入。如果把民企变成国企那样的规则,那民企就会被管死。国企按程序、按规则,退到竞争性不那么强,一些基础行业、资源行业,做得也很好,变化不大。民企保持活力,自己承担风险,我们建立的方法是不要国有企业直接收购民营企业的股份,怎么做?国有企业有钱、政府有钱,我们拿钱做点基金、做点兼并重组,用基金收购一部分股权,市场变好还可以放出去,不让它直接成为国企的一部分,成为一个基金持股,即使股权占得很大也不需要按照国企的规则运行,使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,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,而不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被收购、并表、收编了。如果不是这样,大家想想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政府、国资部门要有倾向性的指导意见。这个不是没有先例,安邦最后是由政府托管,而且政策的取向是政府整理好放回市场让民营企业收购,这应该是大方向性的政策。

我们的改革要具体到这些问题上来,不要想着马上能把国企搞好,国企改不动我们发展民营企业,不要把民营企业又搞回去变成国有企业,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、措施,推动市场化进一步改革,推动进一步的开放。

2019年可能更困难一点,但是我们看未来的前景仍然可以持续增长。不仅仅是愿景,分析各种因素还是可以得出这种结论的。

 

根据作者在“问势2019:马洪基金会理事报告会”上的演讲整理,有删节。


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 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

Copyright(c)2007, 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,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ICP备20001778号